我国一箭22星发射成功创新纪录
我国一箭22星发射成功创新纪录,2月27日,长征八号火箭托举着22颗卫星腾空而起,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即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我国一箭22星发射成功创新纪录。
我国一箭22星发射成功创新纪录1
2月27日11时06分,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着22颗商业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创造了我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也标志着文昌航天发射场商业航天发射首战告捷。
“一箭多星”,是指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多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技术。与传统的单星发射相比,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火箭运载能力,提高发射效率,降低发射成本。同时,“一箭多星”发射技术难度较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2015年我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首飞任务中,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当时我国“一箭多星”纪录。
2020年12月成功首飞的长八遥一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4.5吨的能力空白,可以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长八遥二火箭此次发射,是新一代运载火箭2022年的首次飞行,也是型号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首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院长征八号火箭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介绍说,与遥一火箭相比,长八遥二火箭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取消了两个助推器,从两级半构型变成了两级串联构型。自成功首飞到遥二火箭完成总装总测、具备出厂条件,研制团队仅仅用了1年时间,这就要归功于火箭所采用的“模块化”“组合化”设计思路。
一箭发射二十二颗卫星,一次要将这么多卫星安全顺利送达目的地,首先要解决“乘客”们在整流罩内的布局问题。研制人员充分梳理卫星的结构形式、任务需求,创新设计了一款三层多星分配器,能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为每颗卫星安排了舒适的“座位”,并且能够保证卫星不同方向的分离安全。
“本次任务一共需完成22星分离,共计完成12次分离动作,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可以说星箭分离中长八火箭宛如跳了一出‘芭蕾’,最终22颗星的释放就如‘天女散花’一般。”火箭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段保成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火箭的整流罩高度也从8米缩短到5.4米,使得全箭关键部位的受载降低了,有利于提高任务的发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长八遥二火箭同时还是一发“共享火箭”,其搭载发射的22颗卫星,分别来自7家研制单位。火箭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指挥肖耘形象地介绍这种全新的共享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拼车方案,为用户提供经济实惠的发射服务,门槛大大降低了。”
长征八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商业航天发射。此次发射极大降低了发射成本,商业应用示范效应显著,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据介绍,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综合测试发射能力不断跃升,能够发射14种构型的运载火箭,是我国综合能力最强、发射数量最多、开放程度最高的发射中心之一。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型火箭测试发射能力趋于成熟稳定,实现了新一代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
长征八号不仅可以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还能兼顾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能力,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猛,作为“长八母港”的文昌发射场也将成为支撑未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建设的“重量级”成员。
我国一箭22星发射成功创新纪录2
“共享火箭”为卫星提供“拼车方案”
一箭22星!中国航天打破历史纪录
“5、4、3、2、1!点火!”2月27日11时许,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金黄色的烈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长征八号火箭托举着22颗卫星腾空而起,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即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祖国万岁”“长八加油”……发射场沸腾了!文昌沸腾了!发射场外围的观看场地上人山人海,人们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欢呼声,相机的快门声响个不停。
这次发射,是长征八号火箭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首战,也是今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开局之战,更是文昌发射场的商业航天首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射成功,商业应用示范效应显著,成功开辟了我国商业航天通往太空更加宽广的天梯。”
“一箭多星”极大压减发射成本 意义重大
所谓“一箭多星”,是指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多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技术。与传统的单星发射相比,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火箭运载能力,提高发射效率,降低发射成本。
不过,这种发射技术很难,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这些年,美国SpaceX公司用猎鹰九号火箭多次“一箭数十星”地发射部署星链卫星星座,其单次卫星发射数量令国人震惊,同时人们也期盼着我国能够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2015年,我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首飞任务中,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当时我国“一箭多星”纪录。如今,中国航天人再次创造奇迹,“一箭22星”刷新中国“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
此次发射的长征八号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2020年12月,长征八号遥一火箭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4.5吨的能力空白,可以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长征八号遥二火箭此次发射,是新一代运载火箭2022年的首次飞行。
长征八号火箭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介绍说,与遥一火箭相比,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取消了两个助推器。
“自成功首飞到遥二火箭完成总装总测、具备出厂条件,研制团队仅仅用了1年时间,这要归功于火箭所采用的模块化、组合化设计思路。”陈晓飞说,早在研制伊始,设计人员就充分兼顾了火箭不带助推器的状态,并将其纳入遥一火箭的考核包络中。此次发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极大压减了发射成本,商业应用示范效应显著。
火箭跳“芭蕾” 卫星释放如“天女散花”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段保成说:“一次要将22颗卫星安全顺利送达目的地,可以说星箭分离中长征八号火箭宛如跳了一出‘芭蕾’,最终22颗星的`释放就如‘天女散花’一般。”
他告诉记者,研制人员首先要解决“乘客”在整流罩内的布局问题,梳理卫星的结构形式、任务需求,创新设计了一款3层多星分配器,能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为每颗卫星安排舒适的“座位”。之后,在试验过程中对卫星的安装操作顺序及布局位置进行了调整,确保卫星从“上车”到“下车”全过程安全。
这22颗卫星,分离时会不会发生碰撞,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时会不会发生碰撞?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于龙介绍,卫星到天上后要离开箭体,在这个过程中,卫星的动力源和解锁方式会有一些偏差,不是想象中的静态安装位置在哪里,分离过程中就一定在这个范围内不晃荡,“某些时候,这些小偏差会使得卫星与卫星之间距离缩小,威胁到箭体的安全”。
根据卫星的不同分离机构,设计团队结合实际卫星布局位置,对所有的箭体和卫星偏差进行多轮仿真计算,让各卫星之间保留一定的近场分离过程中的动态间隙,保障近场分离安全性。
“卫星数量越多,分离出去后在轨道飞行碰撞的风险就越大,远场分离安全性也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重点。”长征八号运载火箭轨道设计师李静琳说,分离速度、分离方向、分离顺序是影响卫星后续运动轨迹的关键因素。但在卫星数量如此之多的情况下,要将22颗卫星错开,避免两两卫星之间干扰,对设计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李静琳说,设计团队计算分析每颗卫星运行的轨道参数,最终采取了12次分离动作,依次将22颗卫星逐步分离出去,并通过不断调整末级箭体的姿态,实现不同卫星的分离方向调整,确保各个卫星近远场安全,让22颗卫星安心“下车”。
开启共享火箭“拼车”新模式
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同时还是一发“共享火箭”,其搭载发射的22颗卫星,分别来自7家研制单位。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指挥肖耘形象地称这种全新共享模式为“拼车方案”,为用户提供经济实惠的发射服务,门槛大大降低了。
他告诉记者,由于是共享发射,需对接多家用户单位,协调工作成倍增加。面对研制过程中用户迭代更新、方案反复等困难,研制团队持续开展方案调整、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
“未来,人类进入太空的需求越来越大,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改变发射场流程、缩短火箭研制周期迫在眉睫。”肖耘说。
现在,长征八号火箭总装最快是23天,但总装后从天津厂房运到发射场,还需要进行火工品安装、单元测试等工作,周期长。肖耘说,如果在发射场旁就近建设总装测试厂房,把发射场测试和出厂测试合二为一,火箭总装、测试后直接就到塔架上准备发射,能够节省一系列测试、检查、转运的步骤,极大压缩火箭在发射场的周期,适应未来市场对长征八号火箭快速发射的需求。
据他透露,经过长征八号火箭团队的努力,目前,海南总装测试厂房已经开始施工建设,发射工位也正在论证过程中。届时,有望7天实现一次长征八号火箭发射,一年或将发射50枚火箭。
“这支队伍非常有韧劲,有战斗力,有一往无前的精神,碰到任何困难都能积极应对。”肖耘说,从2020年12月首飞至今,长征八号火箭团队用14个月的时间,在充满未知风险和挑战的路上披荆斩棘,让大家看到了中国航天未来可期。
我国一箭22星发射成功创新纪录3
2022年2月27日11时02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运用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并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新的历史纪录。此前,我国一箭多星的发射纪录由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创造,2015年9月20日,该型号火箭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值得一提的是,刷新此次中国一箭多星历史纪录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也是该型号火箭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首飞。长征八号火箭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与遥一火箭相比,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外形最大的区别就是取消了两个助推器,从两级半构型变成了两级串联构型。这也是该型火箭瞄准未来发射市场需求而专门打造的一型火箭。
据了解,于2020年12月成功首飞的长征八号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该型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吨至4.5吨的能力空白,可以承担我国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此次无助推的“光杆”型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就达到3吨。火箭的整流罩(右图)高度也从8米缩短到5.4米,使得全箭关键部位的受载降低了。这样一来,火箭发射的放行条件可以适当放宽,有利于提高任务的发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项目办技术负责人胡辉彪介绍称,新构型的“光杆”型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一举多得”的目标。首先是在长征八号火箭设计之初,就已经兼顾有助推器和没有助推器两种状态,这次任务则检验无助推新构型的正确性、协调性和匹配性,对开拓中型主力火箭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长征八号遥二火箭虽然一箭22星,但载荷总计只有不到2吨,“光杆”新构型的能力在3吨级,完全能够满足载荷要求。再者是这次发射任务的时间紧张,减少两个助推器,让研制周期缩短、研制成本降低。最后是发射任务的成功为长征八号火箭积累成功子样,推动型号走向成熟,为后续进入航天发射主战场打好基础,提升长征八号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主动权。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目前,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装的最快时间是23天,但在总装完成之后需要从位于天津的总装厂房海运至海南文昌发射场,再对火箭进行火工品安装、单元测试等工作,整个周期较长。
但如果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旁就近建设新的总装测试厂房,把火箭发射场测试和出厂测试合二为一,火箭在完成总装、测试后直接能转运到发射塔架准备发射,就能节省一系列测试、检查、转运的步骤,极大压缩火箭在发射场的周期。
经过火箭研制团队的努力,目前这一构想正在实现,火箭研制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海南总装测试厂房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火箭发射工位也正在论证过程中。未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7天就能实现一次发射,一年就可发射50发。